• <xmp id="cegge"><noscript id="cegge"></noscript>
  • <bdo id="cegge"><center id="cegge"></center></bdo>
    新華報業網 > 首頁 > 正文
    長三角為什么“美”?“藍綠”版圖擴展,三省一市聯彈生態“協奏曲”
    2023/04/26 11:49  交匯點  

      編者按: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科技和產業協同創新、生態環境聯保共治、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市場統一開放等領域交出了一份“滿意新答卷”。

      今年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5周年,隨著2023中國網絡媒體論壇的正式開幕,“中國式現代化的長三角實踐”網絡主題采訪活動也即將開始。交匯點新聞客戶端推出《長三角“為什么”》系列報道,從交通、醫療、科創、農業等方面多維度展現了長三角區域各城市各揚所長、協同發力,堅定不移將一體化發展引向更深入共寫的一體化“新故事”。

      上海最西端、滬蘇交界處,面積不大的元蕩湖,猶如一塊碧綠的翡翠,鑲嵌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這塊“世界級料子”上。2020年11月,一座元蕩橋架起,連接上海市青浦區金澤鎮和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兩地,將昔日的“兩不管地帶”變為網紅打卡點。近期,元蕩橋所在的環元蕩岸線貫通工程屢屢獲獎,成為跨區域河湖濱水空間生態更新改造的范本。

      “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币惑w化發展示范區內的上海市青浦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三地,為跨域生態環境一體化聯保共治提供了示范區樣板。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大框架下,滬蘇浙皖三省一市共同開展生態環境領域的全方位協作,不斷夯實綠色發展基礎,共建美麗長三角。

      從“各自為戰”到“一圖治水”

      聯合(河)湖長制落地生根

      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內的太浦河,西接煙波浩渺的太湖,東注碧波粼粼的黃浦江,是太湖流域最大的人工河道之一。早上7點鐘,吳江區汾湖灣村村級聯合河長沈曉華走出家門,開始沿著太浦河巡河。除了實地巡邏以外,三地河長微信群也時常出現請求協同排查的信息,對岸浙江省嘉善縣陶莊鎮湖濱村的水體發現了什么問題,這里都能第一時間看到。

      曾經有一段時間,太浦河沿線遍布著大量“散、亂、污”企業,河水水質可想而知,最直觀的就是河道上滋生漫布的水葫蘆。有關水葫蘆“隨波逐流”的故事,曾經在這一帶流傳:工作人員發現了水葫蘆,正要打撈卻發現漂到對方水域,可過了一夜,潮汐或風向發生變化,它們又漂了回來。

      “各掃門前雪”,永遠無法根治問題。2018年,吳青嘉三地決定聯手建立“聯合河長制”,推動太浦河界河共治。2019年10月,三地區(縣)、鎮(街)、村(社區)三級河長,共同制定責任清單,不以省界為單位,而以河段為單位重新劃定了“包干區”,開展定期聯合巡河、交叉巡河。如今,太浦河水質常年保持Ⅲ類及以上,取水口水質達到了Ⅱ類水標準,水質達標率穩定達到100%。

      目前,聯合河(湖)長制在長三角已成常態機制。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內,47條跨界河湖設置了73名聯合河(湖)長;去年7月,嘉興桐鄉、湖州南潯、蘇州吳江兩省三縣(市、區)聯合河長制工作室在烏鎮揭牌;去年11月,江蘇宜興與安徽廣德、浙江長興實現跨區域河流聯合巡查、聯合治理、聯合執法和聯合監測。

      時間往前,范圍放大。2019年底,滬蘇浙三地聯合水利部太湖局建立太湖淀山湖湖長協作機制。2021年5月,滬蘇浙皖共同啟動太湖及水環境綜合治理領域9個重大項目建設,總投資超過130億元。2022年,太湖湖體平均水質已恢復至Ⅳ類,異常水體發生次數為近10年來最少,其中無錫水域水質15年以來首次達到Ⅲ類標準。

      上下游生態補償

      共同守護“一江春水”

      每天傍晚,南京濱江的江面上時常出現成群江豚戲水。在江邊綠道健走騎行,在觀景平臺拍攝江豚戲水,已成為南京市民的一項休閑活動。目前,全國唯一在主城區附近的江豚保護區設在這里,南京人為此搬遷取締了主城區長江岸線的小化工、小造船廠以及砂石碼頭,建成了長60公里的濱江風光帶。

      沿著長江往上,今年3月,安徽省銅陵市郊區長江豚保護協會的作業船行至胥壩江段時,大約30多頭野生長江江豚爭相躍出水面,有的緩慢游動、悠閑嬉戲,有的躍出水面、逐浪前行,其中還能看到母子豚的身影,呈現出自然生態和諧共生的美好景象。沿著長江往下,今年2月,上海市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中心“鱘蹤豚跡”巡護隊,在崇明東風西沙水域一次性目擊8頭長江江豚,它們或形單影只,或三三兩兩,更多的時候三五成群,在江灘岸線、水道沙洲處,跳躍嬉戲、圍獵捕食、漂浮棲息,盡顯可愛與悠閑。

      有著“水中大熊貓”之稱的長江江豚,是長江生態的“晴雨表”。皖江、揚子江、長江口,長江江豚的身影不時閃現。農業農村部2022年組織開展的全流域長江江豚科考結果顯示,長江江豚種群數量為1249頭,與2017年1012頭相比,5年數量增加23.42%,出現了止跌回升的歷史性轉折。為了留住“長江的微笑”,去年9月,江蘇省南京市、鎮江市和安徽省馬鞍山市協同制定《關于加強長江江豚保護的決定》,健全完善上下游、左右岸、跨地區、跨部門協同保護制度,在資源調查、種群交流、收容救護、執法監督、社會參與等方面開展協作活動,共同推動長江江豚全生命周期聯動保護。

      長三角山水相連、河湖相通、人文相親、生態相依。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源地和率先實踐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人盡皆知。但有些時候,“騰籠換鳥”難免要犧牲一些發展機會。2012年,浙皖兩省簽訂《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協議》,首創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水質不達標,上游補償給下游;水質達標了,下游補償給上游。截至2022年,千島湖水質持續保持優良,出境斷面水質保持Ⅰ類標準,上游的安徽省共獲得生態環境補償52億元,其中17億元由浙江省承擔。而為了保護這一江碧水,僅安徽黃山一地,就累計關停淘汰污染企業220多家、整體搬遷工業企業110多家、拒絕污染項目192個、優化升級項目510多個。

      如今,類似的生態補償機制已在長三角遍地開花,基本實現全覆蓋。2018年,蘇皖兩省率先建立長江流域跨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滁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用2000萬元“對賭”滁河水質。目前,兩省正在這個基礎上,推動盡快建立長江干流皖蘇段生態補償機制,共同守護“一江春水向東流”。

      跨區域環境治理

      “藍天”“碧水”刷爆朋友圈

      去年7月,江蘇啟東當地攝影愛好者“會飛的Yao”的一組照片在朋友圈刷屏。當天,他和往常一樣升起無人機,準備記錄下啟東碧藍的天空美景。當無人機升到一定高度時,他驚喜地發現鏡頭里竟清晰地出現了上海的高樓大廈。環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廈、上海中心大廈,浦東標志性“三件套”近在眼前。還是在去年7月,安徽滁州小伙徐世秋在網上曬出自己從家遠眺,可以看到南京市標志性建筑紫峰大廈的照片,同樣引發兩地不少網友的熱烈討論。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边^去五年,長三角居民的朋友圈里,“藍天”“碧水”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諝赓|量方面,2022年,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3.0%,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前的2017年相比,上升8.2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為31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13微克/立方米。水質方面,2021年,長三角594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I—III類)水體比例達89.1%;2022年上半年,區域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水體比例上升至90.7%。而在2018年,這個數字還只有79.5%。

      藍天白云的背后,是長三角區域環保協作機制的日趨完善。目前,長三角地區已召開八次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會議,逐步形成國家指導、地方擔責、協作分工的協同治理工作機制。去年8月15日,三省一市生態環境部門攜手打造的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結果圖正式上線,未來7天三省一市的空氣質量情況一目了然,這也是國內首次由地方層面共同公開發布跨省級行政區域空氣質量預報結果。

      與此同時,2021年5月和2022年8月,覆蓋面更廣、涉及部門更多的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協作小組連續兩年召開會議,長三角三省一市以及生態環境部、科技部、水利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國家部門的主要負責人齊聚首,研究部署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協作重點工作,努力把長三角生態環境保護提高到新水平。其中在第二次會議上,三省一市分別簽署了《環杭州灣地區石化化工揮發性有機物協同治理“三統一”工作備忘錄》《蘇皖共同建立“2+12”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工作備忘錄》《長江口—杭州灣近岸海域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協議》《加強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飲用水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控工作備忘錄》等一系列跨區域環境治理文件,合力推動區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共飲一江水,同守一片天,長三角區域“同呼吸、共命運”。一體化“協奏曲”已經奏響,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的美麗畫卷也將徐徐展開。

      策劃:潘青松 杜雪艷 朱威

      撰文:肖雷

      視頻文案:肖雷

      視頻剪輯:穆懷佳

      片頭包裝:陶蓉

    標簽:
    責編:王娣

    版權和免責聲明

    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并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免責聲明:本站轉載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華報業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者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ad_image_看圖王.jpg
    信長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權.jpg
    微信圖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圖片_20230412112324.jpg
    微信圖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關網站

    二維碼.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網上不良信息_00.png
    動態.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