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cegge"><noscript id="cegge"></noscript>
  • <bdo id="cegge"><center id="cegge"></center></bdo>
    新華報業網 > 首頁 > 正文
    江東時評|些小筆墨雖生僻,一撇一捺總關情
    2023/04/25 22:16  新華報業網  

      最近一個生僻字引發熱議。由上半部分是少了一橫的“鳥”和下半部分的“甲”組成,讀音為“nià”。此字源自一個以鳥為圖騰的家族,這個家族居住在云南麗江地區,該姓氏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歷史意義。然而,由于該字無法在信息系統中輸入和顯示,給當地村民帶來了諸多不便。一些人為了在城市中順利生活和工作,被迫改姓為“鴨”,失去了自己的真實姓氏。這一情況令人遺憾,也引發出在信息化時代如何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討論。

      圖源網絡

      漢字除了具備最基本且重要的溝通交流功能外,其對于歷史的記載和文化的傳承,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核心作用。雖然漢字的總數量并沒有準確的數目,但《中華字?!分幸呀浭珍浟硕噙_8萬多個楷書漢語單字。這些可愛的文字作為文化載體,經歷了歲月的打磨與無數前人的點滴塑造,才形成了我們今日的日常,豐富了中華文化文明。作為宗族姓氏,文字更被賦予了特殊的倫理情感使命,即便某個姓氏已無人使用,都不可將這些文字從文化中抹去。怎能因為電腦字庫里未錄入該字,就迫使人們丟棄原本姓氏?這是對人格的不尊重,對文化的不珍惜,對工作的不負責。

      中華文化中璀璨的文化遺產眾多,但令人惋惜的是,在時間的長河中,由于種種原因遺失的也很多。其實,最簡單有效的文化傳承就是不間斷地在日常中使用它。作為姓氏的文字,更應在原本名正言順的場景中恰如其分地被使用。保護文化遺產,先要走好保護文字的每一步。

      一枝一葉總關情,每個人都是文化傳承的踐行者和保護者。對待古老的中華文化,一定要懷揣敬畏之心和誠摯之情。從完善到完美,既要凸顯人文關懷,也需要科技向善、做好為人服務的本職工作。(張致)

    標簽:
    責編:劉雨菲

    版權和免責聲明

    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并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免責聲明:本站轉載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華報業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者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ad_image_看圖王.jpg
    信長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權.jpg
    微信圖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圖片_20220128155159.jpg
    微信圖片_20230412112324.jpg

    相關網站

    二維碼.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網上不良信息_00.png
    動態.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