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生僻字引發熱議。由上半部分是少了一橫的“鳥”和下半部分的“甲”組成,讀音為“nià”。此字源自一個以鳥為圖騰的家族,這個家族居住在云南麗江地區,該姓氏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歷史意義。然而,由于該字無法在信息系統中輸入和顯示,給當地村民帶來了諸多不便。一些人為了在城市中順利生活和工作,被迫改姓為“鴨”,失去了自己的真實姓氏。這一情況令人遺憾,也引發出在信息化時代如何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討論。
圖源網絡
漢字除了具備最基本且重要的溝通交流功能外,其對于歷史的記載和文化的傳承,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核心作用。雖然漢字的總數量并沒有準確的數目,但《中華字?!分幸呀浭珍浟硕噙_8萬多個楷書漢語單字。這些可愛的文字作為文化載體,經歷了歲月的打磨與無數前人的點滴塑造,才形成了我們今日的日常,豐富了中華文化文明。作為宗族姓氏,文字更被賦予了特殊的倫理情感使命,即便某個姓氏已無人使用,都不可將這些文字從文化中抹去。怎能因為電腦字庫里未錄入該字,就迫使人們丟棄原本姓氏?這是對人格的不尊重,對文化的不珍惜,對工作的不負責。
中華文化中璀璨的文化遺產眾多,但令人惋惜的是,在時間的長河中,由于種種原因遺失的也很多。其實,最簡單有效的文化傳承就是不間斷地在日常中使用它。作為姓氏的文字,更應在原本名正言順的場景中恰如其分地被使用。保護文化遺產,先要走好保護文字的每一步。
一枝一葉總關情,每個人都是文化傳承的踐行者和保護者。對待古老的中華文化,一定要懷揣敬畏之心和誠摯之情。從完善到完美,既要凸顯人文關懷,也需要科技向善、做好為人服務的本職工作。(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