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播出的年代劇《人生之路》,熱度和口碑出現明顯背離。不少觀眾在觀劇時都有一個揮之不去的疑問:這還是路遙的《人生》故事嗎?答案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
說它“是”,是因為在這部劇的前20集里,主要人物和故事情節大體上來自小說《人生》。說它“不是”,是因為從21集起,也就是高加林丟失工作和愛情后,幾位主要人物都還在,但故事情節已經是全新續寫的了,所以這部劇從一開始就標明“部分素材來自路遙《人生》”。
續寫經典從來都是件挺難的事。不要說別人“狗尾續貂”有難度,即便是本人續寫自己的舊作也有很大壓力。路遙生前對《人生》就留下了“并非結局”的活口,他本人也曾動過親自續寫的念頭,但并未付諸實施。除了小說故事在年代上已與作者相距太近不大好繼續鋪展,原作的巨大成功以及相對獨立、完整的結構,肯定會讓包括原作者在內的續寫者三思。路遙自己不續寫原作,不意味著后人也必須那樣做。
回頭看,小說《人生》面世已有40年時間。這40年間,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給了后人以巨大的想象和再創作空間。電視劇《人生之路》的全新演繹能受到相當程度的熱捧,說明了原作的非凡魅力未因歲月流轉而消減,也說明人們對“高加林”們當年的痛苦和迷茫仍然感同身受,對黃土高原上這群年輕人的命運仍然念茲在茲。這也說明,續寫《人生》并非一無是處。
讓人略感遺憾的是,在各類社交平臺上,《人生之路》口碑呈現兩極分化。綜合起來看,這其中既有某些故事情節改編有欠合理的因素,也有個別主要演員的表演不盡符合觀眾預期的因素。但這些還都是技術細節上的爭論,實踐中也可以加以改進。更值得關注的,是不少人出于對經典之作的崇敬、愛護,不贊成劇本對高加林等人在“后《人生》時期”作出全新的命運安排。這種較有代表性的看法,值得商榷。
高加林那一代年輕人,有想法、肯上進,具有走出大山、飛得更高的強烈進取心。只要有合適的機會,他們離開家鄉去追求美好生活將是大概率的事情。而在中國近40年的發展變遷中,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兩翼齊飛,為數以億計的農村人口流向城市、從事工業和服務業提供了廣闊空間,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他們本人和家庭的命運。換句話說,變動的時代為“高加林們”提供了人生發展的諸多可能,他們沒有任何理由一生固守家園、對外部世界無動于衷。電視劇為“高加林們”的人生之路提供了一種可能,但在現實生活中肯定不是唯一的可能。
如果路遙現在還活著,由他親自續寫《人生》會怎樣?相信他也會基于中國近幾十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來設置情節、布局人物,而不可能脫離現實進行純粹的文學想象。路遙是一位杰出的現實主義作家,除了《人生》,他還寫有另一部現實主義名作《平凡的世界》。有意思的是,小說《平凡的世界》的結尾同樣留有懸念,有讀者至今還在討論孫少平的愛情天平究竟會倒向何人。如果今天有人續寫《平凡的世界》,那也只能是遵循社會發展的現實邏輯進行二次創作。
生生不息的現實生活,哺育了一批又一批現實主義文藝作品;對那些基于現實主義土壤的合理想象、嚴謹改編,我們不妨報以鼓勵和期待。經典之作不僅可以續寫,也應該允許不完美的嘗試、不成功的探索。我們沒有必要讓“高加林們”的命運永遠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但愿隨著《人生之路》劇情進入“下半場”,觀眾在這個問題上能夠多一些寬容、少一點糾結。
?。ㄗ笾懈Γ?/p>